構鑄良種保供“銅墻鐵壁”,助推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
——蘇州良種保供模式的有效探索
自2004年起,蘇州在全市范圍內實施 “水稻良種補貼”項目,以此為抓手,多年來他們積極整合科研、生產、推廣等部門力量,牢牢抓住良種保供這個農業生產的“牛鼻子”,以選好品種、供好種子、促好收成為目標,鑄就了良種保供“銅墻鐵壁”。在良種保供模式的有效驅動下,2018年蘇州優良食味水稻種植面積占比56.8%,提前實現江蘇省千億級特色產業發展規劃中“優質稻米產業”到2022年優良食味水稻品種覆蓋率達50%的指標;全市良種補貼覆蓋率超95%,連續15年水稻種子質量事故零發生,有效推動了全市稻米產業高質量發展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
一、良種保供模式
蘇州良種保供突出抓好品種綜合測試、發布主導品種、良種補貼、應急保供四個關鍵環節。
(一)開展農作物品種綜合測試,形成展示評價體系
在全市構建“品比試驗-集中展示-生產示范”有機銜接的品種滾動式評價體系,形成以市種子管理站農作物品種試驗基地為龍頭、五大綜合測試基地為紐帶、鎮級農作物品種示范戶方為落腳點的“1+5+N”的三級新品種綜合測試體系。將新育成品種、參試品種、區域內苗頭性品種集中起來開展品種比較試驗,科學設置重復和對照,綜合評定各品種的生育期、品質、產量、抗性等指標。
(二)科學制定品種布局規劃,發布主推品種意見
定期開展種植戶、稻米企業、居民等不同群體對品種(稻米)的滿意度調查分析,綜合調查結果及生產實踐,按照“三年一規劃”、“一年一意見”,不斷優化調整品種布局,及時發布優質良種目錄,并在政府網站公示。
(三)實施水稻良種補貼項目,建立種子直供體系
按照《蘇州市水稻良種補貼項目實施管理辦法》,明確良種補貼標準及金額;定期開展水稻種子生產、加工、包裝、運輸等成本調研,發布水稻種子指導價,中標企業以優惠價將良種直供農戶。
(四)建立救災備荒種子儲備,完善應急保供機制
將蘇州市種子公司轉制為蘇州市種子儲備中心,專司救災備荒種子儲備職能,落實種子應急保供工作,防止供種短缺。截止2018年,全市共調用救災備荒種子173.8萬公斤,救災面積43.5萬畝,為保障糧食產能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良種保供的經驗及成效
(一)堅持市場導向,尊重農戶意愿
一是搭建平臺,服務各方“看禾選種”。通過建立農作物品種綜合測試基地,搭建農民選用良種的看臺、育種單位品種比拼的擂臺、種子管理部門推介新品種的展臺。二是摸清實情,制定合理的補貼方案。通過對市場實地調研及各部門協商,確定全市實施良種補貼的補貼品種、畝用種量、補貼金額、市場指導價等。三是深入調研,充分尊重農戶種植意愿。實施過程中增加農戶選種用種參與度,根據農戶種植意愿科學制定下年度實施方案。
(二)建立制度體系,助力項目實施
一是制定《蘇州市水稻良種補貼項目實施管理辦法》、《蘇州市水稻良種補貼項目考核獎勵辦法》等,規范項目實施程序;二是建立健全救災備荒種子儲備制度,加強各地區間種子余缺調劑,提高風險防控能力,形成強有力的良種保供機制。三是明確種子質量主體責任方及監督方,落實質量責任制。
(三)實施全程控制,確保種源優質
一是對水稻繁種田定期檢查,督促企業做好去雜去劣。種子收獲前,組織田間純度檢驗,督促企業淘汰不合格的種子田,從繁種源頭防止不合格種子流入市場。二是水稻種子收獲入庫后,開展中標企業水稻種子質量抽查,在包裝銷售前,再次抽檢,合格后再供種。三是供種企業、鎮(區)農業部門、種子接收人三方現場聯合扦樣、封樣,留樣用于質量糾紛仲裁檢測。
(四)降低種植成本,促進農民增收
一是通過發布種子市場指導價,有效控制招標價格,避免企業供種定價過高。二是通過財政補貼大幅降低農戶用種成本,近年來,蘇州水稻用種成本僅占市場成本的三分之一。三是通過良種保供,有效提高了稻米整體品質,提升了蘇州大米市場競爭力,在稻谷收購價上顯示出良好的優勢,提振了農戶種植積極性。
三、蘇州良種保供模式的啟示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許多地方春耕種子(苗)供應受到嚴重影響,個別熱銷品種出現暫時性地區供應短缺,實施良種保供模式的蘇州,基本不受道路不通、多級分銷對種子流通的影響,在戰疫情保春耕中發揮出顯著優勢。新形勢下,對標現代種業、優質稻米產業、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蘇州良種保供模式的獨特優越性,可學習可參考可推廣。
(一)有效凈化種子市場,用種質量有保證
保供模式下,“良種”標準的高門檻從源頭上保證了種源優質,從種子生產田、入庫、加工、包裝、供應全程質量控制,阻斷了假、劣、雜種子的“入市”之路,有效凈化了種子市場,降低了種植風險,增加農戶種植的安全感與滿意度。
(二)倒逼企業轉變經銷模式,實現良種直供
經銷模式由以往供種企業、各級經銷商、農戶組成的多環節經銷轉變為供種企業向農戶直銷的點對點精準銷售,縮短了供應鏈,簡化了供應流程,使供需直接有效對接,大幅降低了良種入戶價格,實現了市場調節下的新型“統一供種”,同時有利于企業科學合理制定繁種計劃,避免盲目生產造成種子壓庫。
(三)引領科研育種方向,助推科技強農
多級綜合測試體系對新品種、苗頭性品種的綜合表現提出了更高要求。多品種同一平臺展示示范,品種間差異直觀可比,農戶通過“看禾選種”,可以“優中選優”,企業、育種單位可以更直接的發現本單位選育品種的缺點及不足。通過觀摩反作用科研育種,有助于引導科研單位、種業企業調整育種方向,不斷提高育種水平。
(四)振興農業產業,促進產業融合
農業要發展,種業須先行,產業發展最終要依賴產品優勢,良種保供有效保證了稻米的豐產、優質,顯著提升了稻米的市場競爭力,為稻米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支撐;結合“蘇州大米”區域公用品牌的宣傳推廣,進一步引領品牌稻米產業升級,實現育、產、種、加、銷產業深入融合,共同推進各方力量凝心聚力和產業高質量發展。
(五)轉變政府工作模式,提升服務能力
良種保供在蘇州全市的有效實施及不斷完善,離不開蘇州市各級政府、管理部門的久久為功及協同推進,是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成功轉變的現實案例。各有關部門主動作為,明確職責任務,密切配合,形成服務合力,在發揮服務引導作用的同時,給予市場足夠的自由度,充分釋放市場活力及動能,實現政府與市場的良性互動,取得了產業高質量發展與服務能力提升雙豐收。
|